【文学漫谈/含剧透】读江户川乱步《一张收据》

《一张收据》——江户川乱步

​摸棱两可的罪证有时会意外的成为案情的关键,往往取决于警察或者侦探如何解释罪证。

在《一张收据》这篇小说中,原本被警察定为博士蓄意谋杀妻子后搬到铁轨伪装自杀的案件,因为一位业余侦探在现场找到的另一个罪证,即小说线索——一张收据,整个案件完全颠倒,在这位侦探的描述下,变成了患有精神病的妻子自杀,并且伪装成他杀,意欲嫁祸给寻花问柳的博士丈夫。当然,按照江户川老师小说的一贯开放式结局,小说最后仍然留下了谜团给读者:业余侦探自己承认,自己不能称作侦探,仅仅是个空想家。因为对于博士学术成就的景仰,才耗费时间和精力帮助博士洗脱罪名。作为关键证据的收据,如果他在发现收据的地点处撒个谎,整个案件又会重新翻盘。但是,又有谁知道,这位业余侦探究竟有没有撒谎呢?

虽然说分析作品需要从其所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,但我仍然不可避免的想在这个方面多说几句。毕竟是处于20世纪初的侦探小说,碍于当时科技的局限,对于此类错综复杂的案件没有更加精确的调查手段。此外,警察对于案件证据的判定也过于宽松。在本篇小说中,侦探用来翻案的那张收据,是博士被指控之后才由侦探拿出,然后用此分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犯案过程刊登在报纸之上,用舆论来逼迫警察翻案。也就是说,警察并不能确定侦探发现这张收据的真实性。但是由于其分析案件的逻辑相当合理,并且指出了之前警察分析博士是凶手的漏洞,警察才不得不承认侦探分析的正确性。如果时代再进步一点,像这样由侦探私自藏起来的罪证,肯定是不能作为案件的关键线索的。没有证据证明这张收据是当时从案发现场找出,就不能为整个案件翻案。或许,这也是江户川老师想要借这篇小说表达的一个主题,即当时许多案件往往是凭借警察或侦探一言的分析便直接定性,而他们的分析过程不乏异想天开的犯罪想象,这也是受到欧美侦探小说的影响。整篇小说中数次强调了“空想家”“想象”类似的词,那位推翻案件的业余侦探不仅将警察称为“小说家”,还将成功翻案后大出名气后的自己为“空想家”,使读者对于案件的判断云里雾里,即使翻案后也保持怀疑态度。

除此之外,小说中边边角角的描写也涉及了一些当时日本的社会情况。小说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情节,警察包括侦探都对于博士去烟花小巷寻花问柳不以为意,说出“博士在外包养艺妓对博士本人地位没有丝毫影响”这样的话,但博士的妻子却可能因为博士这样的行为而心怀怨恨,说明日本女子社会地位的低下。

评论
热度(4)